土茯苓

全拼: Tufuling

【别名】

禹余粮,白余粮,饭团根,红土苓。

【来源】

百合科植物土茯苓 Smilax glabra Roxb.的干燥根茎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攀援灌木,长1~4m。茎光滑,无刺。根状茎粗厚、块状,常由匍匐茎相连接,粗2~5cm。叶互生;叶柄长5~20mm,约占全长的1/4~3/5,具狭鞘。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,脱落点位于近顶端;叶片薄革质,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,长6~12(~15)cm,宽1~4(~7)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钝,下面通常淡绿色。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,通常具10余朵花;雄花序总花梗通常明显短于叶柄,极少与叶柄近等长,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;花序托膨大,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,花绿白色,六棱状球形;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,兜状,背面中央具纵槽,内花被片近圆形,边缘有不规则的齿;雄花靠合,与内花被片近等长,花丝极短;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,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,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,具3枚退化雄蕊。浆果直径6~8mm,熟时黑色,具粉霜。花期5~11月,果期11月至次年4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长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、灌木丛中、河岸或山谷中,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。分布于甘肃(南部)、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、海南、云南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浸漂,切片晒干;或放开水中煮数分钟后,切片晒干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根茎近圆柱形,或呈不规则条块状,有结节状隆起,具短分枝,长5~22cm,直径2~5cm。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,凹凸不平,有坚硬的须根残基,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,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,并有残留的鳞叶。质坚硬。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,厚1~5mm,边缘不整齐;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,粉性,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;质略韧,折断时有粉尘飞扬,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。气微,味微甘、涩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根茎中含落新妇苷、黄杞苷、3- -咖啡酰莽草酸、莽草酸、阿魏酸、 β -谷固醇、葡萄糖。

【药理】

有抗肿瘤、 β -受体阻滞样作用;对棉酚有解毒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甘、淡,平。归肝、胃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解毒,除湿,通利关节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,筋骨疼痛,湿热淋浊,带下,痈肿,瘰疬,疥癣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0~6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肝肾阴虚者慎服。忌犯铁器,服时忌茶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风湿骨痛,疮疡肿毒:土茯苓500g,去皮,和猪肉炖烂、分数次连滓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②治皮炎:土茯苓60~90g,水煎,当茶饮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③治漆过敏:土茯苓、苍耳子各15g。水煎,泡六一散30g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④治寻常疣:土茯苓50g,生地黄30g,苦参15g,红紫草15g,黄芩12g,甘草10g,每日1剂,水煎,分4次口服。[《广西中医药》1990,13(3):20]
⑤治黄褐斑:土茯苓100g,水煎分2次服用,2天1剂。治疗期间避免日晒。[《山西中医》1987,(6):8]
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