茜草

全拼: Qiancao

【别名】

地苏木,沙茜秧根,土丹参,入骨丹。

【来源】

茜草科植物茜草 Rubia cordifolia L.的干燥根和根茎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攀援草本。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,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。茎四棱形,棱上生多数倒生的小刺。叶四片轮生,具长柄;叶片形状变化较大,卵形、三角状卵形、宽卵形至窄卵形,长2~6cm,宽1~4cm,先端通常急尖,基部心形,上面粗糙,下面沿中脉及叶柄均有倒刺,全缘,基出脉5。聚伞花序圆锥状,腋生及顶生;花小,黄白色,5数;花萼不明显;花冠辐状,直径约4mm,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先端急尖;雄蕊5,着生在花冠管上;子房下位,2室,无毛。浆果球形,直径5~6mm,红色后转为黑色。花期6~9月,果期8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山坡路旁、沟沿、田边、灌丛及林缘。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。

【采制】
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本品根茎呈结节状,丛生粗细不等的根。根呈圆柱形,略弯曲,长10~25cm,直径0.2~1cm;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,具细纵皱纹和少数细根痕;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皮部狭,紫红色,木部宽广,浅黄红色,导管孔多数。气微,味微苦,久嚼刺舌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主要含齐墩果酸乙酸酯、齐墩果醛乙酸酯、茜草萜三醇、羟基茜草素、茜草素、异茜草素、二氢大叶茜草素、1-羟基-2-羧基-3-甲氧基蒽醌、2′-甲氧基大叶茜草素、大叶茜草素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缩短出血时间、抗血小板聚集、升高白细胞的作用;具有镇咳祛痰、抗菌、抗癌作用,能防止实验性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,尤其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;对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治疗作用;对抗乙酸胆碱所致的离体肠痉挛,有解痉作用。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;具有扩张血管、抑制皮肤结缔组织通透性的 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,寒。归肝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凉血,祛瘀,止血,通经。用于吐血,衄血,崩漏,外伤出血,瘀阻经闭,关节痹痛,跌扑肿痛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0~15g;或入丸、散;或浸酒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吐血不定:茜草30g,生捣罗为散。每服6g,水一中盏,煎至七分,放冷,饭后服之良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
②治咯血、尿血:茜草9g,白茅根30g。水煎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③治月经过多,子宫出血:茜草根7g、艾叶5g,侧柏叶6g,生地黄10g。水500ml,煎至200ml,去渣后,加阿胶10g,溶化。每日3次分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④治女子经水不通:茜草30g。黄酒煎、空心服。(《经验广集》)
⑤治跌打损伤:茜草根30~60g,水酒各半炖服;或茜草根和地鳖虫各15g,酒水各半炖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⑥治风湿痛,关节炎:鲜茜草根120g,白酒500g。将茜草根洗净捣烂,浸入酒内1星期,取酒炖温,空腹饮。第1次要饮到八成醉,然后睡觉,覆被取汗,每日1次。服药后7天不能下水。(《江苏验方草药选编》)
⑦治肾炎:茜草根30g,牛膝、木瓜各15g。水煎备用。另取童子鸡1只,去肠杂,蒸出鸡汤后,取汤一半同上药调服,剩下鸡肉和汤同米炖吃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⑧治牙痛:鲜茜草30~60g,水煎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