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菀

全拼: Ziwan

【别名】

青菀,紫蔺,返魂草根,关公须。

【来源】

菊科植物紫菀 Aster tataricus L.f.的干燥根和根茎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草本,高40~150cm。茎直立,通常不分枝,粗壮,有疏糙毛。根茎短,密生多数须根。基生叶花期枯萎、脱落,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,长20~50cm,宽3~13cm,基部下延;茎生叶互生,无柄;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18~35cm,宽5~10cm,中脉粗壮,有6~10对羽状侧脉。头状花序多数,直径2.5~4.5cm,排列成复伞房状;总苞半球形,宽10~25mm,总苞片3层。外层渐短,全部或上部草质,先端尖或圆形,边缘宽膜质,紫红色;花序边缘为舌状花,约20多个,雌性,蓝紫色,舌片先端3齿裂,花柱,柱头2分叉;中央有多数筒状花,两性,黄色,先端5齿裂;雄蕊5;柱头2分叉。瘦果倒卵状长圆形,扁平,紫褐色,长2.5~3mm,两面各有1脉或少有3脉,上部具短伏毛,冠毛污白色或带红色。花期7~9月,果期9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低山阴坡湿地、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陕西、甘肃南部及安徽北部、河南西部。

【采制】
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有节的根茎(习称“母根”)和泥沙,编成辫状晒干,或直接晒干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,大小不一,顶端有茎、叶的残基;质稍硬。根茎簇生多数细根,长3~15cm,直径0.1~0.3cm,多编成辫状;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,有纵皱纹;质较柔韧。气微香,味甜、微苦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主要含紫菀酮、无羁萜、紫菀氯环五肽、芦丁、紫菀苷A、紫菀苷B、紫菀苷C,表无羁萜醇、毛叶醇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祛痰、镇咳、抑菌、溶血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辛、苦,温。归肺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润肺下气,消痰止咳。用于痰多喘咳,新久咳嗽,劳嗽咯血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4.5~10g;或入丸、散。润肺宜蜜炙用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有实热者慎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久嗽不瘥:紫菀(去芦头)、款冬花各30g,百部15g。三物捣罗为散。每服9g,生姜三片,乌梅一个,同煎汤调下,食后、欲卧各一服。(《本草图经》)
②治小儿咳嗽,声不出者:紫菀末、杏仁泥等分。入蜜同研。丸芡实大。每服一丸,五味子汤下。(《全幼心鉴》)
③治吐血,咯血,嗽血:紫菀、茜根等分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炼如樱桃子大。含化一丸,不以时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紫菀丸) 
④治小便不利:紫菀、车前子(布包)各12g。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⑤治习惯性便秘:紫菀、苦杏仁、当归、肉苁蓉各9g。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