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草豆蔻

全拼: Caodoukou

【别名】

豆蔻,漏蔻,草果,草蔻。

【来源】

姜科植物草豆蔻 Alpinia katsumadai 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种子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丛生草本,株高1.5~3m。叶柄长1.5~2cm;叶片狭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50~65cm,宽6~9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,有缘毛,两面无毛或仅在下面被极疏的粗毛;叶舌卵形,长5~8mm,外被粗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直立,长20~30cm。花序轴密被粗毛,小花梗长约3mm,小苞片乳白色,阔椭圆形,长约3.5cm,先端钝圆,花萼钟状,白色,长1.5~2.5cm,先端有不规则3钝齿,一侧深裂,外被毛;花冠白色,花冠管长约8mm,裂片3,长圆形,上方裂片较大,先端2浅裂,边缘具缺刻,前部具红色或红黑色条纹,后部具淡紫红色斑点。蒴果近圆形,直径约3cm,外被粗毛,熟时黄色。花期4~6月,果期6~8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山地、疏林、沟谷、河边及林缘湿处。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夏、秋二季采收,晒至九成干,或用水略烫,晒至半干,除去果皮,取出种子团,晒干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种子团类球形或椭圆形,具较明显的3钝棱及3浅沟,长1.5~3cm,直径l.5~3cm;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;中间有黄白色或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,每室有种子22~90(~110)颗,不易散开。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,长3~5mm,直径2.5~3mm,背面稍隆起,较厚一端有圆窝状种脐,合点位于较扁端的中央微凹处,腹面有一纵沟,淡褐色种脊沿着纵沟自种脐直达合点,沿合点再向背面也有一纵沟,沟的末端不达种脐,质硬,断面乳白色。气芳香,味辛、辣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山姜素、乔松素、桤木酮、草豆蔻素A、草豆蔻素B、桉油精、5,6-去氢卡瓦胡椒素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升高胃蛋白酶活力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辛,温。归脾、胃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燥湿行气,温中止呕。用于寒湿内阻,脘腹胀满冷痛,嗳气呕逆,不思饮食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;煎汤,3~6g,宜后下;或入丸、散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阴虚血少,津液不足者禁服,无寒湿者慎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小儿霍乱吐泻:草豆蔻、槟榔、甘草等分。上为末。姜煎3g,空心服。(《普济方》)
②治心腹胀满,短气:草豆蔻30g,去皮为末。以木瓜、生姜汤下1.5g。(《千金要方》)
③治大肠虚冷腹痛,不思饮食:草豆蔻45g,白术、高良姜各0.9g,陈橘皮、厚朴各0.3g。上为细末;每服6g,水一中盏煎至七分,空心食前和滓温服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草豆蔻散)
④治虚寒泄泻,腹痛无度:厚朴(姜制)60g,肉果(面煨)十枚,草豆蔻(煨)十枚。上为末,每服6g,水煎服。(《赤水玄珠》草果散)

草豆蔻 草豆蔻
上一篇:草果
下一篇:荔枝核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