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蒺藜

全拼: Jili

【别名】

茨,旁通,刺蒺藜,三角蒺藜。

【来源】

蒺藜科植物蒺藜 Tribulus terrestris L. 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一年生草本。茎通常由基部分枝,平卧地面,具棱条,长可达1m左右;全株被绢丝状柔毛。托叶披针形,形小而尖,长约3mm;叶为偶数羽状复叶,对生,一长一短;长叶长3~5cm,宽1.5~2cm,通常具6~8对小叶;短叶长1~2cm,具3~5对小叶;小叶对生,长圆形,长4~15mm,先端尖或钝,表面无毛或仅沿中脉有丝状毛,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丝状毛。花淡黄色,小型,整齐,单生于短叶的叶腋;花梗长4~10mm,有时达20mm;萼5,卵状披针形,渐尖,长约4mm,背面有毛,宿存;花瓣5,倒卵形,先端略呈截形,与萼片互生;雄蕊10,着生于花盘基部,基部有鳞片状腺体。子房5心皮。果实为离果,五角形或球形,由5个呈星状排列的果瓣组成,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,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。花期5~8月,果期6~9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荒丘、田边及田间。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
【采制】

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,晒干,打下果实,除去杂质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本品由5个分果瓣组成,呈放射状排列,直径7~12mm。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,分果瓣呈斧状,长3~6mm;背部黄绿色,隆起,有纵棱及多数小刺,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,两侧面粗糙,有网纹,灰白色。质坚硬。气微,味苦、辛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主要含山柰酚、山柰酚-3-葡萄糖苷、山柰酚-3-芸香糖苷、刺蒺藜苷、木犀草素、薯蓣皂苷元、海可皂苷元、哈尔明碱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降压;抗心肌缺血;延缓衰老;有性强壮作用;有抗乙酰胆碱与利尿等 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辛、苦,微温;有小毒。归肝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平肝解郁,活血祛风,明目,止痒。用于头痛眩晕,胸胁胀痛,乳闭乳痈,目赤翳障,风疹瘙痒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;煎汤,6~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。水煎洗;或研末 调敷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肺痈、肺痿,咳唾脓血腥秽:蒺藜(带刺炒)150g,百合、川贝各(炒)30g。共为细末。每早晚各服9g,白汤调送。(《本草汇言》引《方龙潭家秘》)
②治乳胀不行,或乳岩作块作痛:蒺藜(带刺炒)二三斤,为末。每早、午、晚不拘时,白汤作糊调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引《方龙潭家秘》)
③治下痢:蒺藜二升,捣汁温服。以为度。(《千金要方》)
④治小便不通,腹胀:蒺藜炒黄为末,黄酒调下。(《寿世保元》)
⑤治一切脚气,不问虚实寒热:蒺藜(带刺炒)240g,木瓜(炒)150g、共为末,每早服15g,自汤调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引《方龙潭家秘》)

蒺藜 蒺藜
上一篇:蓖麻子
下一篇:路路通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