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地耳草

全拼: Diercao

【别名】

田基黄,合掌草,小王不留行。

【来源】

藤黄科植物地耳草 Hypericum japonicum Thunb.ex Murray的干燥全草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一年生小草本,高10~40cm。全株无毛。根多须状。茎丛生,直立或斜上,有4棱,基部近节处生细根。单叶对生;无叶柄;叶片卵形或广卵形,长3~15mm,宽1.5~8mm,先端钝,基部抱茎,斜上,全缘,上面有微细透明油点。聚伞花序顶生而成叉状分歧;花小,直径约6mm;花梗线状,长5~10mm;萼片5,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3~5mm,先端急尖,上部有腺点;花瓣5,黄色,卵状长椭圆形,约与萼片等长;雄蕊5~30枚,基部连合成3束,花丝丝状,基部合生;子房上位,1室,卵形至椭圆形,花柱3,丝状。蒴果椭圆形,长约4mm,成熟时开裂为3果瓣,外围有近等长的宿萼。种子多数。花期5~6月,果期9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田野较湿润处。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。

【采制】

春、夏季开花时采收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槲皮苷、异槲皮苷、槲皮素-7-鼠李糖苷、田基黄棱素、田基黄棱素A、田基黄棱素B、地耳草素、田基黄绵马素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有抗菌作用;对在体和离体蟾蜍心脏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,剂量过大可致心脏纤颤而使心跳停止;对麻醉犬有一定降压作用;能加强离体兔肠收缩,浓度过高可致痉挛,与乙酰胆碱有协同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 

甘、微苦,凉。归肝、胆、大肠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利湿,解毒,散瘀消肿,止痛。主治湿热黄疸,泄泻,痢疾,肠痈,肺痈,痈疖肿毒,乳蛾,口疮,目赤肿痛,毒蛇咬伤,跌打损伤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5~30g,鲜品30~60g,大剂可用至90~120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烂外敷,或煎水洗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肝炎:鲜地耳草、凤尾草各30g,红枣6枚。水煎服,每日2次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②治急性黄疸型肝炎:地耳草30g,金钱草30g,蒲公英30g,板蓝根30g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1979年)
③治肠炎:鲜地耳草45g,鲜凤尾草30g。水、酒各半煎服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④治急性肾炎:鲜地耳草60g,红枣10枚,水煎服;或地耳草3~9g,研末,炒鸡蛋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 
⑤治湿疹,溃疡:地耳草适量,煎水外洗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⑥治口腔炎:鲜地耳草30g,捣烂取汁,以纱布浸汁洗涤口腔,每日1~2次。成人可含漱。(南药《中草药学》)
⑦治急性结膜炎:地耳草30~60g。煎水熏洗患眼,每日3次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
地耳草 地耳草
上一篇:地稔
下一篇:地锦草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