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蒲黄

全拼: Puhuang

【别名】

蒲花、蒲草黄、蒲厘花粉。

【来源】

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 Typha angustifolia L.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草本高1.5~3m。根茎匍匐,须根多。叶狭线形,宽5~8mm,稀达10mm。花小,单性,雌雄同株;穗状花序长圆柱形,褐色;雌雄花序离生,雄花序在上部,长20~30cm,雌花序在下部,长9~28cm,具叶状苞片,早落;雄花具雄蕊2~3,基生毛较花药长,先端单一或2~3分叉,花粉粒单生;雌花具小苞片,匙形,较柱头短,茸毛早落,约与小苞片等长,柱头线形或线状长圆形。果穗直径10~15mm,坚果细小,无槽,不开裂,外果皮不分离。花期6~7月,果期7~8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浅水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及河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,晒干后碾轧,筛取花粉。剪取雄花后,晒干,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,即为草蒲黄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本品呈黄色粉末。体轻,放水中则飘浮水面。手捻有滑腻感,易附着手指上。气微,味淡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香蒲新苷、山柰酚、异鼠李素、柚皮素、山柰酚-3-阿拉伯糖苷、 β -谷固醇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改善心肌微循环、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、促进凝血作用,兴奋子宫平滑肌,对肠道平滑肌有解痉作用,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,有抗炎、抗菌、抗过敏、溶血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甘,平。归肝、心包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止血,化瘀,利尿。用于吐血,衄血,咯血,血痢,便血,崩漏,外伤出血,心腹疼痛,经闭痛经,胸腹刺痛,跌扑肿痛,血淋涩痛,带下,重舌,口疮,聤耳,阴下湿痒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5~10g,须包煎: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散瘀止痛多生用,止血每炒用,血瘀出血,生熟各半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孕妇慎用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妇人月经过多,血伤漏下不止:蒲黄(微炒)90g,龙骨75g,艾叶30g。上三味,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煎米饮下,艾汤下亦得,日再。(《圣济总录》蒲黄散)
②治血崩:蒲黄、黄芩各30g,荷叶灰15g。为末。每服9g,空心酒调下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③治咯血,吐血,唾血及治烦躁:生蒲黄、干荷叶等分。上为末,每服9g,浓煎桑白皮汤,放温调下,食后。(《卫生宝鉴》恩袍散)
④治鼻衄,出血过多,昏迷欲死,诸药不效:生蒲黄6g,青黛1.5g,生藕汁调作一服,即验。(《朱氏集验方》)

蒲黄 蒲黄
上一篇:款冬花
下一篇:槐花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