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梧桐

全拼: Chouwutong

【别名】

楸叶常山,矮桐子,楸茶叶。

【来源】

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 Clerodendrum trichotomum Thunb.的干燥嫩枝及叶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 

灌木或小乔木,高1.5~10m。幼枝、叶柄及花序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无毛;老枝灰白色,有皮孔,髓部白色,有淡黄色薄片横隔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2~8cm;叶片纸质,宽卵形、卵形、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,长5~17cm,宽5~14cm,先端尖或渐尖,基部宽楔形至楔形,偶有心形,全缘或具波状齿,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;侧脉3~5对。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,疏散,通常二歧分枝,花序长8~18cm,花序梗长3~6cm,具椭圆形叶状苞片,早落;花萼幼时绿白色,后紫红色,基部合生,中部略膨大,具5棱,先端5深裂,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;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,花冠管细,先端5裂,裂片长椭圆形;雄蕊4,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。核果近球形,直径6~8mm,包于增大的宿萼内,熟时蓝紫色。花、果期6~11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山坡灌丛中。分布于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6~10月采收,捆扎成束,晒干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,直径约3mm,黄绿色,有纵向细皱纹,具黄色点状皮孔,密被短茸毛,稍老者茸毛脱落;质脆,易折断,断面木部淡黄色,髓部白色。叶对生,多皱缩卷曲,或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广卵形或椭圆形,长7~15cm,宽5~9cm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或截形,全缘或具波状齿。上面灰绿色,下面黄绿色,两面均有短柔毛;叶柄长2~8cm,密被短柔毛。花多枯萎,黄棕色,具长梗,雄蕊突出于花冠外;已结实者,花萼宿存,枯黄色,内有一果实,三棱状卵形,灰褐色,具皱缩纹理。气异臭,味苦、涩。以花枝干燥、叶色绿者为佳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海州常山黄酮苷,内消旋肌醇,生物碱。还含刺槐素-7-双葡萄糖醛酸苷、植物血凝素、臭梧桐素A、臭梧桐素B、海州常山苦素A、海州常山苦素B等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降压,抗炎,镇痛,镇静作用,还有驱肠虫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、微辛,平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祛风除湿,平肝降压,解毒杀虫。主治风湿痹痛,半身不遂,高血压病,偏头痛,疟疾,痢疾,痈疽疮毒,湿疹疥癣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0~15g,鲜品30~60g;或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;研末掺或调敷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,降压作用减弱。

【附方】

① 治高血压病:a.臭梧桐叶、荠菜各15g,夏枯草9g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b.臭梧桐叶、野菊花等量。研细,蜜为丸,每服9g。(《万县中草药》)
②治半肢风:臭梧桐叶并梗,晒燥磨末,共二斤,用白蜜一斤为丸。早滚水下,晚酒下,每服9g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③治风湿痛,骨节酸痛及高血压病:臭梧桐9~30g,煎服;研粉每服3g,一日3次。也可与豨莶草配合应用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④治半边头痛:川椒15g,臭梧桐叶60g。先将桐叶炒黄,次入椒再炒,以火酒洒在锅内,拌和取起,卷在绸内,扎在痛处;吃热酒一碗,取被盖颈而睡,出汗即愈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⑤治一切内外痔:臭梧桐叶七片,瓦松七枝,皮硝9g。煎汤熏洗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⑥治湿疹或痱子发痒:臭梧桐适量,煎汤洗浴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⑦治鹅掌风:臭梧桐叶、白鲜皮、蛇床子各30g。水煎,烫洗患部。(《青岛中草药手册》)
⑧治痈疽疮毒溃烂:臭梧桐叶研末外掺,或调蜂蜜外敷。(《万县中药志》)
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