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竹茹

全拼: Zhuru

【别名】

竹皮,青竹茹,淡竹茹,竹二青,青子竹。

【来源】

禾本科植物淡竹 Phyllostachys nigra (Lockl.Ex Lindl.)Munro var. henonis (Mitf.)Stapl et Rendle的茎秆的中间干燥层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植株木质化,呈乔木状。竿高6~18m,直径5~7cm,成长后仍为绿色,或老时为灰绿色,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。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,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;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;箨叶长披针形,有皱褶,基部收缩;小枝具叶1~5片,叶鞘无毛;叶片深绿色,无毛,窄披针形,宽1~2cm,次脉6~8对,质薄。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,小穗含2~3花,顶端花退化,颖1或2片,披针形,具微毛;外稃锐尖,表面有微毛;内稃先端有2齿,生微毛,长l2~15mm,鳞被数目有变化,3至1枚或缺如,披针形,长约3mm;花药长7~10mm;子房呈尖卵形,顶生一长形之花柱,两者共长约7mm,柱头3枚,各长约5mm,呈帚刷状。笋期4~5月,花期10月至次年5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通常栽植于庭园。分布于山东、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 各地。

【采制】

全年均可采制,取新鲜茎,除去外皮。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,或削成薄片,捆扎成束,阴干。前者称“散竹茹”,后者称“齐竹茹”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。宽窄厚薄不等,浅绿色、黄绿色或黄白色。纤维性,体轻松,质柔韧,有弹性。气微,味淡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含对苯二甲酸-2′-羟乙基甲基酯、松柏醛、2,5-二甲氧基-对苯醌、对羟基苯甲醛、丁香醛、对香豆酸、阿魏酸、香荚兰酸。

【药理】

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,抗菌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甘,微寒。归脾、胃、心、胆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化痰,除烦,止呕。用于痰热咳嗽,胆火挟痰,惊悸不宁,心烦失眠,中风痰迷,舌强不语,胃热呕吐,妊娠恶阻,胎动不安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5~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熬膏贴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寒痰咳喘、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肺热痰咳:竹茹、枇杷叶、杏仁各9g,黄芩4.5g,桑白皮12g。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②治百日咳:竹茹9g,蜂蜜100g。竹茹煎水,兑入蜂蜜,再煮沸服。每日1剂,连服3剂。(《湖北中草药志》)
③治齿龈间津液,血出不止:生竹茹60g。醋煮含之。(《千金要方》)
④治小便出血:竹茹一大块。水煎服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
竹茹 竹茹
上一篇:西河柳
下一篇:肉苁蓉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昭明文选
萧统编纂的诗文总集

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