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大豆黄卷

全拼: Dadouhuangjuan

【别名】

卷糵,黄卷皮,豆糵,豆黄卷。

【来源】

豆科植物大豆 Glycine max (L.)Merr.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60~180cm。茎粗壮,密生褐色长硬毛。叶柄长,密生黄色长硬毛;托叶小,披针形;三出复叶,顶生小叶菱状卵形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,侧生小叶较小,斜卵形;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。总状花序腋生;花萼钟状,萼齿5,披针形。花冠小,白色或淡紫色,稍较萼长;旗瓣先端微凹,翼瓣具1耳,龙骨瓣镰形。荚果带状长圆形,略弯,下垂,黄绿色,密生黄色长硬毛。种子2~5颗,黄绿色或黑色,卵形至近球形。花期6~7月,果期8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全国各地广泛栽培。

【采制】

取净大豆,用水浸泡至膨胀,放去水,用湿布覆盖,每日淋水二次,待芽长至0.5~1cm时,取出,干燥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本品略呈肾形,长约8mm,宽约6mm。表面黄色或黄棕色,微皱缩,一侧有明显的脐点;一端有1弯曲胚根。外皮质脆,多破裂或脱落。子叶2,黄色,气微,味淡。嚼之有豆腥味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主要含天门冬酰胺、胆碱、黄嘌呤及次黄嘌呤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甘,平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解表祛暑,清热利湿。用于暑湿感冒,湿温初起,发热汗少,胸闷脘痞,肢体酸重,小便不利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6~15g;或捣汁;或入散剂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头风,湿痹,筋挛膝痛,胃中积热,大便结涩:大豆黄卷(炒)一升,酥15g。为末,食前温水服一匙,日二服。(《普济方》黄卷散)
②治水病,通身肿满,喘急,大小便涩:大豆黄卷(醋拌炒干)、大黄(微煨去皮)各30g。捣罗为散。每服6g,临卧时,煎葱、橘皮汤调下,以利大肠为度。(《圣济总录》大豆散)
③治老人痰火,咳嗽频发,胸胁满闷,百节攻痛,形羸气弱,饮食少进:大豆黄卷1斤,晒干炒燥,为细末。每晚服3g,黑枣泡汤调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④治阴痫慢惊,服温热药太多,而却生热证,反为急惊;又治吐虫:大豆黄卷(晒干)、贯众、板蓝根、甘草(炙)各30g。上同为细末。每服1.5g或3g,白水煎,放冷服。甚者用药9g,浆水入油数滴煎之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)
⑤治小儿撮口及发噤:以初生时豆芽,烂研,以乳汁调与小儿吃,或生研绞取汁,少许与服亦得。(《圣惠方》)
⑥治黑痣、面黑干、润毛:大豆黄卷一升,炒令香为末。空心暖酒下一匙。(《普济方》)

大豆黄卷 大豆黄卷
上一篇:儿茶
下一篇:天竺黄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