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土大黄

全拼: Tudahuang

【别名】

吐血草,救命王,金不换,野蒿荬。

【来源】

蓼科植物钝叶酸模 Rumex obtusifoliu s L.的干燥根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草本。根肥厚且大,黄色。茎粗壮直立,高约1m。根生叶大,有长柄;托叶膜质;叶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;茎生叶互生,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,茎上部叶渐小,变为苞叶。圆锥花序,花小,紫绿色至绿色,两性,轮生而作疏总状排列;花被片6,淡绿色,2轮,宿存,外轮3片披针形,内轮3片,随果增大为果被,缘有牙齿,背中肋上有瘤状突起;雄蕊6;子房1室,具棱,花柱3,柱头毛状。瘦果卵形,具3棱,茶褐色。种子1粒,花果期5~7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原野山坡边。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南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9~10月采挖其根,除去泥土及杂质,洗净切片,晾干或鲜用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根茎粗短,直径约3cm,有少数分枝,顶端有茎基与叶基残余,呈棕色鳞片状及须毛纤维状,有的具侧芽及须状根,并有少数横纹。根头类长圆锥形,长约17cm,直径达1.8cm,表面棕色至棕褐色,上段具横纹,其下具多数纵皱纹,散有横长皮孔样斑痕及点状须根痕。质硬,断面黄色,可见棕色形成层环及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稍苦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主要含大黄素、大黄素甲醚、大黄酚、酸模素、6- -丙二酰基- β -甲基-D-吡喃葡萄糖苷、阿斯考巴拉酸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抗菌、止血等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、辛,凉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祛瘀消肿,通便,杀虫。主治肺痨咯血、肺痈,吐血,瘀滞腹痛,跌打损伤,大便秘结,痄腮,痈疮肿毒,烫伤,疥癣,湿疹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0~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磨汁涂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小腹瘀痛:土大黄根9~15g。酒水各半,煎服。(《海南药物志》)
②治烧伤:土大黄15g,地榆15g,研细末,加冰片0.3g。菜油调敷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1982年)
③治血小板减少:土大黄15g。水煎,每日1剂,分3次服。(《青岛中草药手册》)
④治咳嗽吐血,跌打受伤吐血:金不换15~21g,和精猪肉切细,做成肉饼,隔水蒸熟食之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⑤治皮炎,湿疹:土大黄适量。煎水洗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⑥治腮腺炎:鲜土大黄根、鲜天葵根各适量,酒糟少许,捣烂外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⑦治肺痈:金不换草根30g。捣汁酒煎服,三次愈。(《白草镜》)
⑧治癣癞:土大黄根以石灰水浸2小时,用醋抹搽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土大黄 土大黄
上一篇:干姜
下一篇:土木香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