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甘遂

全拼: Gansui

【别名】

甘藳,头痛花,猫儿眼。

【来源】

大戟科植物甘遂 Euphorbia kansui T.N.Liou ex T.P .Wang 的干燥块根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草本,高25~40cm。全株含白色乳汁。根细长,弯曲,中段及末端常有串珠状、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,外表棕褐色。茎常从基部分枝,下部带紫红色,上部淡绿色。叶互生;无柄;叶片线状披针形及狭披针形,长2~9cm,宽4~10mm,先端钝,基部楔形,全缘。杯状聚伞花序顶生,伞梗5~9,基部轮生叶长圆形或狭卵形,长1.5~2cm,宽8~9mm;每伞梗常再次分叉,细弱,长2~4cm;苞叶1对,三角状卵形,长5~9mm,全缘;总苞陀螺形,长约2mm,先端4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边缘具白毛,腺体4,新月形,黄色,两端有角,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;雄花8~13,每花具雄蕊1;雌花1,位于雄花中央,花柱3,分离,柱头2裂。蒴果近球形,无毛,灰褐色,长约2mm。花期4~6月,果期6~8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多生于草坡、农田地埂、路旁等处。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,撞去外皮,晒干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本品呈椭圆形、长圆柱形或连珠形,长1~5cm,直径0.5~2.5cm。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粉性,白色,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;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。气微,味微甘而辣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大戟二烯醇、 α -大戟醇、甘遂醇、20-去氧巨大戟萜醇-3-苯甲酸酯、巨大戟萜醇-3-(2,4-癸二烯酸酯)-20-乙酸酯、 β -谷固醇等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泻下、抗生育、抑制免疫功能等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,寒;有毒。归肺、肾、大肠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泻水逐饮,消肿散结。用于水肿胀满,胸腹积水,痰饮积聚,气逆咳喘,二便不利,风痰癫痫,痈肿疮毒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炮制后多入丸、散用,0.5~1.5g。外用适量,生用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气虚阴亏、脾胃虚弱者及孕妇禁用;不宜与甘草同用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水肿腹满:甘遂(炒)6.6g,黑牵牛45g。为末,水煎,时时呷之。(《普济方》)
②治大便不通:甘遂(炒)30g,木香0.3g。上二味,捣罗为散。每服3g,温蜜酒调下,不拘量。(《圣济总录》甘遂散)
③治诸湿腰痛,四肢肿满,及酒伤胁肋刺痛,口干目黄:甘遂(煮)30g,当归、陈皮各15g。为末。每服9g,食前酒调下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④治消渴:甘遂(用麸炒透,里黄褐色)15g,黄连(去须)30g。上件为细末,水浸蒸饼为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二丸,薄荷汤下,不拘时候。忌甘草三日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缩水丸)
⑤治耳暴聋:甘遂末吹左耳,甘草末吹右耳,立效。或用甘遂末绵裹,插耳内,口中嚼甘草亦好。(《仁术便览》)

甘遂 甘遂
上一篇:甘草
下一篇:龙胆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