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生地黄

全拼: Shengdihuang

【别名】

鲜地黄,鲜生地,山菸根。

【来源】

玄参科植物地黄 Rehmannia glutinosa Libosch.的新鲜或干燥块根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草本,高10~40cm。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。根肥厚,肉质,呈块状,圆柱形或纺锤形。茎直立,单一或基部分生数枝。基生叶成丛,叶片倒卵状披针形,先端钝,基部渐窄,下延成长叶柄,叶面多皱,边缘有不整齐锯齿;茎生叶较小。花茎直立,被毛,于茎上部呈总状花序;苞片叶状,发达或退化;花萼钟状,先端5裂,裂片三角形,被长柔毛和白色长毛,具脉10条;花冠宽筒状,稍弯曲,外面暗紫色,里面杂以黄色,有明显紫纹,先端5浅裂,略呈二唇形;雄蕊4,二强,花药基部叉开;子房上位,卵形,2室,花后变1室,花柱1,柱头膨大。蒴果卵形或长卵形,先端尖,有宿存花柱,外为宿存花萼所包。种子多数。花期4~5月,果期5~6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主要为栽培,亦野生于海拔50~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。分布于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秋季采挖,除去芦头、须根及泥沙,鲜用;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。前者习称“鲜地黄”,后者习称“生地黄”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生地黄、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,中间膨大,两端稍细,有的细小,长条状,稍扁而扭曲,长6~12cm,直径2~6cm。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,极皱缩,具不规则的横曲纹。体重,质较软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,有光泽,具黏性。气微,味微甜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有梓醇、麦角甾苷、地黄苷、5-羟甲基糠醛、酪醇等。

【药理】

提高免疫功能;具有抗肿瘤、抗炎、抗过敏、降血糖、保护心血管系统、抗真菌等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①生地黄:甘,寒;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②鲜地黄:甘、苦,寒;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①生地黄:清热凉血,养阴生津;用于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,吐血衄血,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津伤便秘,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,内热消渴。
②鲜地黄:清热生津,凉血,止血。用于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温毒发斑,吐血,衄血,咽喉肿痛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0~30g;捣汁或熬膏。外用:适量,捣烂敷;或取汁涂搽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胃虚食少、脾虚有湿者慎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阳明温病,无上焦证,数日不大便,当下之,若其人阴素虚,不可用承气者:元参30g,麦冬(连心)24g,细生地黄24g。水八杯,煎取三杯,口干则与饮令尽。不便,再作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增液汤)
②治血热尿血:生地黄6g,黄芩(炒)15g,阿胶(炒)、侧柏叶(炒)各3g。上水煎,食前服。(《赤水玄珠》生地黄散)
③治中风四肢拘挛:干生地黄、甘草(炙)、麻黄各30g,去节。上为口咀,用酒三升、水七升煎至四升,去渣,分作八服,不拘时,日进二服。(《证治准绳》地黄汤)
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热:干生地黄、龙脑、薄荷等分为末,冷水调下。(《孙兆方》)
⑤治妊娠漏胎下血:干姜(炮)30g,干生地黄(切,焙)180g。上二味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张氏医通》干姜地黄散)

生地黄 生地黄
上一篇:半夏
下一篇:地榆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