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地榆

全拼: Diyu

【别名】

白地榆,西地榆,黄瓜香。

【来源】

蔷薇科植物地榆 Sanguisorba officinalis L.的干燥根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草本。根多呈纺锤形,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,有纵皱纹及横裂纹。茎直立,有棱,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。基生叶为羽状复叶,小叶4~6对;小叶片有短柄;托叶膜质,褐色,外面无毛或稀疏腺毛;小叶片卵形或长圆形,先端圆钝,稀急尖,基部心形至浅心形,边缘有多数粗大、圆钝的锯齿,两面无毛;茎生叶较少,小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狭长,基部微心形至圆形,长1~7cm,宽0.5~3cm,先端急尖,托叶大,草质,半卵形,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。穗状花序椭圆形、圆柱形或卵球形,直立,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;苞片2,膜质,披针形,先端渐尖至骤尖,比萼片短或近等长,背面及边缘有柔毛;萼片4,椭圆形至宽卵形,先端常具短尖头,紫红色;雄蕊4,花丝丝状与萼片近等长,柱头先端盘形。瘦果包藏在宿存萼筒内,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形,外面有4棱。花期7~10月,果期9~11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海拔30~3000m的草原、草甸、山坡草地、灌丛中或疏林下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西南及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干燥,或趁鲜切片,干燥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根圆柱形,略扭曲状弯曲,长5~22cm,直径0.5~2cm。有时可见侧生支根或支根痕,表面棕褐色,具明显纵皱。顶端有圆柱状根茎或其残基。质坚,稍脆,折断面平整,略具粉质。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,皮部淡黄色,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,略呈放射状排列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没食子酸、地榆素、1, 2, 6-三没食子酰- β -D-葡萄糖、地榆糖苷、槲皮素-3-半乳糖-7-葡萄糖苷、山柰酚、槲皮素、地榆皂苷、地榆素、白桦脂酸等。

【药理】

止血,抗炎;促进伤口愈合;抗菌,镇吐;治疗急性肝损伤;对抗氧化氢诱发的溶血。有毒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、酸,微寒。归肝、大肠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凉血止血,解毒敛疮。用于便血、痔血、血痢、崩漏、水火烫伤,痈肿疮毒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6~15g;鲜品30~120g;或入丸、散,亦可绞汁内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或捣汁外涂;也可研末外掺或捣烂外敷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脾胃虚寒,中气下陷,冷痢泄泻,崩漏带下,血虚有瘀者均应慎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烫火伤:急用地榆磨油如面,麻油调敷,其痛立止;如已起疱,则将疱挑破放出毒水,然后敷之,再加干末撒上,破损者亦然。(《外科证治全书》) 
②治胃溃疡出血:生地榆9g,乌贼骨15g,木香6g。水煎服。(《宁夏中草药》) 
③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:生地榆、太子参各30g,或加怀牛膝30g,水煎服,连服2月。(《全国中草药新疗法资料展览会选编》)
④治外伤出血:地榆炭研细末,外敷患处。或配茜草、白及、黄芩,研末外用。(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)
⑤治赤白带下:地榆60g,米醋一升,煮十余沸去滓,食前热服一合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
地榆 地榆
上一篇:生地黄
下一篇:西洋参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Woody 评论 地榆:每日一学,新鲜事物。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