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黄芩

全拼: Huangqin

【别名】

腐肠,子芩,条芩,黄金条根。

【来源】

唇形科植物黄芩 Scutellaria baicalensis Georgi 的干燥根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草本,高30~80cm。茎钝四棱形,具细条纹,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,绿色或常带紫色;自基部分枝多而细。叶交互对生;无柄或几无柄;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1.5~4.5cm,宽3~12mm,先端钝,基部近圆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、无毛或微有毛,下面淡绿色,沿中脉被柔毛。密被黑色下陷的腺点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偏向一侧,长7~15cm;苞片叶状,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4~11mm,近无毛;花萼二唇形,紫绿色,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,果时增大,膜质;花冠二唇形,蓝紫色或紫红色,上唇盔状,先端微缺,下唇宽,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,宽7.5mm,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,花冠管细,基部骤曲;雄蕊4,稍露出,药室裂口有白色髯毛;子房褐色,4深裂,生于环状花盘上,花柱细长,先端微裂。小坚果4,卵球形,长1.5mm,直径1mm,黑褐色,有瘤。花期6~9月,果期8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向阳干燥山坡、荒地上,常见于路边。分布于东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甘肃、河南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泥沙,晒后撞去粗皮,晒干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本品呈圆锥形,扭曲,长8~25cm,直径1~3cm。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,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,上部较粗糙,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,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黄色,中心红棕色;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,暗棕色或棕黑色。气微,味苦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黄芩苷、黄芩素、黄芩新素、汉黄芩素、汉黄芩苷、黏毛黄芩素、二氢木蝴蝶素A等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抗微生物、抗炎、抗变态反应、降血压、利尿、降血脂、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、镇静、解热、保肝、保护肾损伤的作用;低剂量促进免疫细胞增殖,高剂量则抑制;延缓白内障发生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,寒。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用于湿温、暑湿,胸闷呕恶,湿热痞满,泻痢,黄疸,肺热咳嗽,高热烦渴,血热吐衄,痈肿疮毒,胎动不安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3~9g;或入丸、散;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敷。清热泻火、解毒生用,治上部热证酒炒用,猪胆汁炒可泻肝胆火,炒炭用于 止血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脾胃虚寒。少食便溏者禁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痰火咳嗽,气盛喘急:黄芩9g,黑山栀、苏子各4.5g,茯苓、杏仁各3g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②治肺痨潮热,咳嗽:黄芩、丹参各9~12g,百部12~18g。水煎服。若作片剂、丸剂长服,尤为方便。(上海中医学院《方剂学》芩部丹)
③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,不拘偏正:片黄芩,酒浸透,晒干为末。每服3g,茶、酒任下。(《兰室秘藏》小清空膏)
④治胃经有热,牙龈作肿,出血不上:黄芩、黄连、生地黄、牡丹皮、升麻、石膏各3g。水煎,食后服。(《外科正宗》清胃散)
⑤治胎热不安:用黄芩、白术各等分。俱微炒,为末、炼蜜丸梧桐子大,每早晚9g,白汤下。(《丹溪纂要》)

黄芩 黄芩
上一篇:浙贝母
下一篇:黄芪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