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连

全拼: Huanglian

【别名】

王连,支连。

【来源】

毛茛科植物黄连 Coptis chinensis Franch、三角叶黄连 Coptis deltoidea C. Y. Cheng et Hsiao 或云连 Coptisteeta Wall 的干燥根茎。以上三种分别习称“味连”、“雅连”、“云连”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①黄连:多年生草本。根茎黄色,常分枝,密生多数须根。叶基生;具叶柄;叶片坚纸质,卵状三角形,3全裂;中央裂片有细柄,卵状菱形,羽状深裂,边缘有锐锯齿,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。表面沿脉被短柔毛。花葶1~2,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,花3~8朵;总苞片通常3,披针形,羽状深裂,小苞片圆形;萼片5,黄绿色,窄卵形,长9~12.5mm;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5~7mm,中央有蜜槽;雄蕊多数,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;心皮8~12,离生,有短柄。蓇葖果6~12,长6~8mm,具细柄。种子7 ~8粒,长椭圆形,长,褐色。花期2~4月,果期3~6月。
②三角叶黄连: 根茎黄色,不分枝或少分枝。叶片卵形, 3全裂;中央裂片三角状卵形,羽状深裂,深裂片多少彼此密接。雄蕊短,仅为花瓣的1/2左右。
③云连:根茎黄色,较少分枝。叶片卵状三角形,3全裂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,羽状深裂,深裂片彼此疏离。花瓣匙形至卵状匙形,先端钝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①黄连: 生于海拔1000~2000m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阴凉处。野生或栽培。分布于陕西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

② 三角叶黄连:栽培于四川峨眉及洪雅一带海拔1600 ~2200m之间的山地林下。

 


③ 云连:生于海拔1500~2300m之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、野生或栽培。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。

 

【采制】

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泥沙,干燥,撞去残留须根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①味连:多分枝、集聚成簇,形如鸡爪,单枝长3~6cm,直径0.3~0.8cm。表面黄褐色,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、须根及须根残基,部分节间平滑,习称“过桥”。上部残留褐色鳞叶,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。质硬,断面不整齐,皮部暗棕色,木部鲜黄色呈放射状排列,髓部有的中空。气微,味极苦。
②雅连:多分枝,“过桥”较长,顶端有少许残茎。
③云连:多分枝,较细小,有“过桥”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小檗碱、小檗红碱、表小檗碱、掌叶防己碱、黄连碱、巴马汀等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抗微生物、抗原虫、降压、抗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、抗心律失常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、止腹泻、抗溃疡、利胆、降血糖、抑制DNA的合成、抗炎、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,寒。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用于湿热痞满,呕吐吞酸,泻痢,黄疸,高热神昏,心火亢盛,心烦不寐,心悸不宁,血热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痈肿疔疮;外治湿疹,湿疮,耳道流脓。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,用于目赤,口疮。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,用于寒热互结,湿热中阻,痞满呕吐。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,用于肝胃不和,呕吐吞酸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.5~3g;研末,每次0.3~0.6g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煎水洗;或熬膏涂;或浸汁用。治热病高热,湿热蕴蒸,热毒炽盛诸症,宜生用;肝火上炎,目赤肿痛、头痛,宜酒拌炒;胃热呕吐,用姜汁拌炒;肝火犯胃,肤痛吞酸,宜吴茱萸煎汤拌炒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胃虚呕恶,脾虚泄泻,五更肾泻,均应慎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因多食热面之类,以致胃脘当心而痛,或呕吐不已,渐成反胃:黄连18g,甘草(炙)3g。作一服,水一大盏,煎七分,去滓温服。(《心医集》)
②治胃脘痛,诸药不效者,寒因热用方:黄连18g,附子(炮,去皮脐)3g。上细切。作一服,加生姜三片,大枣一枚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去渣稍热服。(《医学正传》)
③治湿热证呕恶不止,昼夜不瘥:黄连0.9~1.2g,苏叶0.6~0.9g,两味煎汤,呷下即止。(《湿热病篇》)
④治痔疮:黄连60g,煎膏,更加等分芒硝,冰片3g加入。痔疮敷上即消。(《丹溪治法心要》)
⑤治口疮:黄连、朴硝、白矾各15g,薄荷叶30g。上为粗末,用腊月黄牛胆内之,风前挂两月,取下。如遇口疮,旋将药研细敷之,去其热涎即愈。(《景岳全书》黄连朴硝)
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