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牛蒡子

全拼: Niubangzi

【别名】

恶实,鼠粘子,大力子,牛子,鼠尖子。

【来源】

菊科植物牛蒡 Arctium lappa L.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二年生草本,高1~2m。根粗壮,肉质,圆锥形。茎直立。上部多分枝,带紫褐色,有纵条棱。基生叶大形,丛生,有长柄。茎生叶互生,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,长20~50cm,宽15~40cm,先端钝,具刺尖,基部常为心形,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,上面绿色或暗绿色。具疏毛,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。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。直径2~4cm,花序梗长3~7cm,表面有浅沟,密被细毛;总苞球形,苞片多数,覆瓦状排列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先端钩曲;花小,红紫色,均为管状花,两性,花冠先端5浅裂,聚药雄蕊5,与花冠裂片互生,花药黄色;子房下位,1室,先端圆盘状,着生短刚毛状冠毛;花柱细长,柱头2裂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,灰褐色,具纵棱,冠毛短刺状,淡黄棕色。花期6~8月,果期8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常栽培。野生者,多生于山野路旁、沟边、荒地、山坡向阳草地、林边和村镇附近。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广西等。

【采制】

7~8月果实呈灰褐色时,分批采摘,堆积2~3天,暴晒,脱粒,扬净,再晒至全干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本品呈长倒卵形,略扁,微弯曲,长5~7mm,宽2~3mm。表面灰褐色,带紫黑色斑点,有数条纵棱,通常中间1~2条较明显。顶端钝圆,稍宽,顶面有圆环,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;基部略窄,着生面色较淡。果皮较硬,子叶2,淡黄白色,富油性。气微,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新牛蒡乙素、牛蒡苷、牛蒡苷元、牛蒡酚、亚油酸、棕榈酸、硬脂酸、花生酸糖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抗菌抗病毒;降血糖;降压;抗肾病;轻度利尿,泻下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辛、苦,寒。归肺、胃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疏散风热,宣肺透疹,解毒利咽。用于风热感冒,咳嗽痰多,麻疹,风疹,咽喉肿痛,痄腮,丹毒,痈肿疮毒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5~10g;或入散剂。外用:适量,煎汤含漱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脾虚便溏者禁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风热闭塞咽喉,遍身浮肿:牛蒡子一合,半生半熟,杵为末。热酒调下3g。(《经验方》)
②治瘄疹不起透:牛蒡子(研细)15g。柽柳煎汤,调下立透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③治皮肤风热,遍身瘾疹:牛蒡子、浮萍等分。以薄荷汤调下6g,日二服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
④治风肿斑毒作痒:牛蒡子、玄参、僵蚕、薄荷各15g。为末,每服9g,白汤调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⑤治斑疹时毒及痄腮肿痛:牛蒡子、柴胡、连翘、川贝母、荆芥各6g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
牛蒡子 牛蒡子
上一篇:车前子
下一篇:化橘红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