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鹤虱

全拼: Nanheshi

【别名】

野胡萝卜子,窃衣子,鹤虱。

【来源】

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 Daucus carota L.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二年生草本,高20~120cm。全株被白色粗硬毛。根细圆锥形,肉质,黄白色。基生叶薄膜质,长圆形,二至三回羽状全裂,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,长2~15mm,宽0.5~4mm,先端尖,有小尖头,光滑或有糙硬毛;叶柄长3~12cm;茎生叶近无柄,有叶鞘,末回裂片小而细长。复伞形花序顶生,花序梗长10~55cm,有糙硬毛;总苞片多数,叶状,羽状分裂,裂片线形,长3~30mm;伞辐多数,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;小总苞片5~7,线形,不分裂或2~3裂,边缘膜质,具纤毛;花通常白色,有时带淡红色。双悬果长卵形,长3~4mm,宽2mm,具棱,棱上有翅,棱上有短钩刺或白色刺毛。花期5~7月,果期6~8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山坡路旁、旷野或田间。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春季播种的于夏季采收,秋季播种的于冬季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双悬果椭圆形,多裂为分果,长3~4mm,宽1.5~2.5mm。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,顶端有残留花柱,基部钝圆,背面有4条窄翅状次棱,翘上密生1列横向黄白色钩刺,长可达1.5mm,次棱间凹下处有不明显主棱,其上散生短柔毛,分果的接合面较平坦,有3条暗色纵纹(油管)及3条弧形脉纹(维管束),脉缘上具柔毛。种仁类白色,有油性。体轻,搓碎时有特异香气,味微辣后苦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细辛醚、柑油烯、 α -姜黄烯、芳樟醇、亚油酸、油酸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扩张冠状动脉,降血压;舒张小肠、气管平滑肌,收缩子宫;抑制呼吸;抗惊厥等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

苦、辛,平;有小毒。归脾、胃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杀虫消积。用于蛔虫病,蛲虫病,绦虫病,虫积腹痛,小儿疳积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;煎汤,6~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;适量,煎水熏洗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蛔虫病、绦虫病、蛲虫病:南鹤虱6g。研末水调服。(《湖北中草药志》)
②治钩虫病:南鹤虱45g,浓煎两(次)汁合并,加白糖适量调味,晚上临睡前服,连用2剂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③治虫积腹痛:南鹤虱9g,南瓜子、槟榔各15g。水煎服。(《湖北中草药志》)
④治蛲虫病肛痒:南鹤虱、花椒、白鲜皮各15g,苦楝根皮9g。水煎,趁热熏洗或坐浴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⑤治阴痒:南鹤虱6g。煎水熏洗阴部。(《湖北中草药志》)
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