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茵陈蒿

全拼: Yinchenhao

【别名】

茵陈,绒蒿,臭蒿

【来源】

菊科植物茵陈蒿 Artemisia capillaris Thunb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夏季采割的称“花茵陈”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。茎常数个丛生,斜上,第1年生长者常单生,基部较粗壮,木质化程度较强。叶密集,下部叶与不育枝的叶同形,有长柄,叶片长圆形,长1.5~5cm,2或3次羽状全裂,常被绢毛;中部叶长1~2mm,2次羽状全裂,基部抱茎;上部叶无柄,3裂或不裂,裂片短,有时中部毛管状小裂片较细弱挺直而长,可达2.5cm。头状花序极多数,有梗,在茎的侧枝上排列成复总状花序;总苞卵形或近球形,直径1~2mm,总苞片3~5层,每层3片,覆瓦状排列。花杂性,均为管状花;外层的雌花4~12个,常为7个左右,能育,内层为两性花3~9,先端稍膨大,5裂,子房退化,不育。瘦果长可达1mm。长圆形或倒卵形,具纵条纹,无毛。花期8~9月,果期9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、海岸附近的湿润砂地、路旁及低山坡地区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台湾、四川等地。

【采制】

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,除去杂质和老茎,晒干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绿原酸、桉叶素、茵陈色原酮、4-甲基茵陈色原酮、滨蒿内酯、茵陈蒿酸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利胆、保肝作用及明显的降压效果;有解热、镇痛、消炎作用;可用于抗病原微生物、抗肿瘤。尚有利尿及防龋等作用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、辛,微寒。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利湿热,利胆退黄。用于黄疸尿少,湿温暑湿,湿疮瘙痒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0~1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、萎黄,一般不宜使用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阳明病,但头汗出,身无汗,小便不利,瘀热在里,身发黄者:茵陈蒿180g,栀子(擘)十四枚,大黄(去皮)60g。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茵陈,减六升,内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分三服。小便当利,尿如皂角汁状。(《伤寒论》茵陈蒿汤)
②治黄疸,遍身悉黄,小便如浓栀子汁:茵陈蒿120g,黄芩90g,枳实(炙)60g,大黄90g。四味捣筛蜜丸如梧桐子大。空腹,以米饮服二十丸,日一服,渐加至二十五丸,微利为度。忌热面、蒜、荞麦、黏食、陈臭物。(《外台》引自《广济方》茵陈丸)
③治大便自利而灰:茵陈蒿9g,栀子、黄连各6g。水二盏,煎至八分。去滓服。(《伤寒活人指掌图》茵陈栀子黄连汤)
④治发黄,脉沉细迟,肢体逆冷,腰以上自汗:茵陈蒿60g,附子一个,干姜(炮)45g,甘草(炙)30g。上为粗末。分作四帖,水煎服。(《玉机微义》茵陈四逆汤)
⑤治疮疡:茵陈蒿两握,以水一斗五升,煮取七升,先以皂荚汤洗疡上令伤,然后以汤洗之,汤冷更温洗。可作三四度洗,隔日作佳,不然恐痛难忍。(《外台》引《崔氏方》)
⑥治风瘙瘾疹,偏身皆痒,搔之成疮:茵陈蒿150g(生用),苦参150g。上细锉。用水一斗,煮取二升,温热得所,蘸绵拭之,日五七度。(《圣惠方》)

茵陈蒿 茵陈蒿
上一篇:荆芥
下一篇:荠菜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