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拼: Haitongpi
【别名】
钉桐皮,鼓桐皮,刺桐皮,刺通,接骨药。
【来源】
豆科植物刺桐 Erythrina variegata L的干燥干皮或根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
大乔木,高可达20m。树皮灰棕色,枝淡黄色至土黄色,密被灰色绒毛,具黑色圆锥状刺,二三年后即脱落。叶互生或簇生于枝顶;托叶2,线形,长1~1.3cm,早落;3出复叶;小叶阔卵形至斜方状卵形,长10~15cm,顶端小叶宽大于长,先端渐尖而钝,基部近截形或阔菱形,两面叶脉均有稀疏毛茸。总状花序长约15cm,被绒毛;总花梗长7~l0cm;花萼佛焰苞状,长2~3cm,萼口斜裂,由背开裂至基部;花冠蝶形,大红色,旗瓣长5~6cm,翼瓣与龙骨瓣近相等,短于萼;雄蕊10,二体,花丝淡紫色,长3~3.5cm,花药黄色;花柱1,淡绿色,柱头不分裂,密被紫色软毛。荚果串珠状,微弯曲。种子1~8颗,球形,暗红色。花期3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野生或栽培为行道树。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采制】
栽后8年左右,即可剥取树皮,通常于夏、秋季进行。有剥取干皮、砍枝剥皮和挖根剥皮3种方法。剥后,刮去灰垢,晒干即成。
【药材性状】
本品呈半圆筒状或板片状,两边略卷曲,长约40cm,厚0.25~1.5cm。外表面黄棕色至棕黑色,常有宽窄不等的纵沟纹。老树皮栓皮较厚,栓皮有时被刮去。未除去栓皮的表面粗糙,有黄色皮孔,并散布有钉刺,或除去钉刺后的圆形斑痕,钉刺长圆锥形,高5~8mm,顶锐尖,基部直径5~10mm;内表面黄棕色,较平坦。有细密纵网纹,根皮无刺。质坚韧,易纵裂,不易折断。断面浅棕色,裂片状。气微,味微苦。
【化学成分】
本品含刺桐文碱、刺桐特碱、刺桐定碱、刺桐灵碱、刺桐平碱、刺桐宁碱、刺桐匹亭碱、刺桐二烯酮碱、下箴刺桐碱、下箴刺桐碱甲酯、刺桐亭碱等成分。
【药理】
具有镇痛、镇静作用;抗菌;还有拮抗乙酰胆碱所致肠管收缩作用。
【性味归经】
苦、辛,平。归肝、脾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
祛风除湿,舒筋通络,杀虫止痒。主治风湿痹痛,肢节拘挛,跌打损伤,疥癣,湿疹。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6~12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。煎汤熏法;或浸酒搽;或研末调敷。
【使用注意】
血虚者慎服。
【附方】
①治中恶霍乱:海桐皮煮汁服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②治小儿蛔虫病:海桐皮1.5~3g。研粉开水冲服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
③治肝硬化腹水:鲜海桐皮30g。炖猪骨服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
④治风虫牙痛:海桐皮煎水漱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⑤治风癣有虫:海桐皮、蛇床子等分。为末,以猪脂调搽之。(《如宜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