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拼: Zaojiaoci
【别名】
皂荚刺,天丁明,皂角针,皂针。
【来源】
豆科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.的棘刺
【植物形态】
见“皂角”项下。
【采制】
全年均可采,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,切片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
本品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1~2次分枝的棘刺,扁圆柱状,长5~18cm,基部粗8~12mm,末端尖锐;分枝刺螺旋形排列,与主刺成60°~80°,向周围伸出。一般长1~7cm;于次分枝上又常有更小的刺,分枝刺基部内侧常呈小阜状隆起;全体紫棕色,光滑或有细皱纹。体轻,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
【化学成分】
含槲皮素、非瑟素、黄颜木素、无色花青素、棕榈酸等成分。
【性味归经】
辛,温。归肝、胃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
消肿托毒,排脓,杀虫。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;外治疥癣麻风。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3~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醋煎涂;或研末撒;或调敷。
【使用注意】
疮痈已溃者及孕妇禁服。
【附方】
①治乳痈:皂角刺(半烧带生)15g,真蚌粉9g。上药研细。每服3g,酒调下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②治产后乳汁不泄:皂角刺、蔓荆子各烧存性,等分为末,每温酒服6g。(《袖珍方》)
③治胎衣不下:皂角刺烧为末。每服3g,温酒调下。(《纲目》引《熊氏妇人良方补遗》)
④治乳汁不足:皂角刺、王不留行各6g,黄芪15g,猪蹄2只。煎煮至肉烂,去药渣,吃肉喝汤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⑤治鼻咽癌:皂刺和皂角树枝360g。煎汤至黄酒色,每日服3次,分2日服完。(《抗癌本草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