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大全

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,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。“神农尝百草”,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,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,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,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,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,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、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,运用各种烹调技术,制成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、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,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这种养生方法,深受民众的欢迎。
白附子

全拼: Baifuzi

【别名】

禹白附,野半夏,野慈菇,鸡心白附,麻芋子。

【来源】

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 Typhonium giganteum Engl.的干燥块茎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多年生草本,植株常较高大。地下块茎卵形至卵状椭圆形,外被暗褐色小鳞片。叶1~7(与年限有关);叶柄肥大肉质,下部常呈淡粉红色或紫色条斑,长达40cm;叶片三角状卵形、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,长10~40cm,宽7~30cm,初发时向内卷曲如角状,后即开展,先端渐尖。花梗自块茎抽出,绿色间有紫红色斑块;佛焰苞紫红色,管部圆筒形或长圆状卵形,顶端渐尖而弯曲,檐部卵形,长达15cm;肉穗花序位于佛焰苞内,长约14cm;雌花序和中性花序各长3cm左右;雄花序长约2cm;附属器圆柱形,直立,长约6cm,紫色,不伸出佛焰苞外;雄花金黄色,雄蕊有2花药,药室顶孔开裂;中性花线形,下垂,淡黄色;雌花棕红色。浆果熟时红色。花期6~8月,果期7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阴湿的林下、山涧、水沟及庄稼地。分布于北纬42°以南、包括西藏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。此外,吉林、辽宁、江苏、湖北等地有栽培。

【采制】

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外皮,晒干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块茎卵圆形或椭圆形,长2~5cm,直径1~3cm,表面白色或淡黄色,略粗糙,有环纹及须根痕。顶端有茎痕或芽痕。质坚硬,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淡,麻辣刺舌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含 β -谷固醇、 β -谷固醇-D-葡萄糖苷、内消旋肌醇、亚油酸、油酸、白附子凝集素、白附子胆碱等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镇静、抗惊厥、镇痛、抗炎、抑菌、催吐和刺激等作用。有毒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辛,温,有毒。归胃、肝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祛风痰,定惊搐,解毒散结,止痛。用于中风痰壅,口眼歪斜,语言謇涩,惊风癫痫,破伤风,痰厥头痛,偏正头痛,毒蛇咬伤,瘰疬结核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3~6g;研末服0.5~1g,宜炮制后用。外用:适量,捣烂敷;或研末调敷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血虚生风、内热生惊及孕妇禁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口眼歪斜:制白附子12g,僵蚕、全蝎各9g。共为细末,分9包。每次1包,每日3次,黄酒送下。(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) 
②治偏、正头痛,三叉神经痛:制白附子、白芷、猪牙皂角各30g。共为细末,每次3g,每日2次,开水送服。(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)
③治腰腿痛,关节痛:制白附子4.5g,鸡血藤12g,牛膝9g,独活9g,五加皮12g。水煎服。(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)
④治疔肿痈疽:白附子根研末,用醋、酒调涂。(《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⑤治疗瘰疬:白附子球茎捣烂外敷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白附子 白附子
上一篇:白薇
下一篇:白茅根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