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

全拼: Fuling

【别名】

茯菟,松腴,松薯,松苓。

【来源】

多孔菌科真菌茯苓 Poria cocos (Schw.)Wolf.的干燥菌核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菌核球形、卵形、椭圆形至不规则形,长10~30cm或者更长,重量也不等,一般重500~5000g。外面有厚而多皱褶的皮壳,深褐色,新鲜时软。干后变硬,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,粉粒状。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,全平伏,厚3~8cm,白色,肉质,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。菌管密,长2~3mm,管壁薄,管口圆形、多角形或不规则形,径0.5~1.5mm,口缘常裂为齿状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于松树根上。分布于吉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【采制】

多于7~9月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“发汗”后,摊开晾至表面干燥,再“发汗”。反复数次至现皱纹、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,阴干,称为“茯苓个”。

【药材性状】

茯苓个呈类球形、椭圆形、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,大小不一。外皮薄而粗糙,棕褐色至黑褐色,有明显的皱缩纹理。体重,质坚实,断面颗粒性,有的具裂隙,外层淡棕色,内部白色,少数淡红色,有的中间抱有松根。气微,味淡,嚼之粘牙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本品主要含茯苓酸、茯苓新酸、3-氢化松苓酸、麦角甾-7,22-二烯-3 β -醇、7,9(11)去氢茯苓酸、茯苓聚糖、茯苓次聚糖等成分。

【药理】

具有利尿作用;可预防胃溃疡,对肝损伤有防治作用;有抗癌、抗菌作用,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;且能增加心肌收缩力,加快心率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甘、淡,平。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利水渗湿,健脾,宁心。用于水肿尿少,痰饮眩悸,脾虚食少,便溏泄泻,心神不安,惊悸失眠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0~15g;或入丸、散。宁心安神用朱砂拌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阴虚而无湿热、虚寒滑精、气虚下陷者慎服。

【附方】

①治水肿:白术(净)6g,茯苓9g,郁李仁4.5g。加生姜汁煎。(《不知医必要》茯苓汤)
②治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目眩:茯苓120g,桂枝、白术各90g,甘草60g。上四味。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小便则利。(《金匮要略》苓桂术甘汤)
③治卒呕吐,心下痞,膈间有水,眩悸者:半夏一升,生姜240g,茯苓90g。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小半夏加茯苓汤)
④治胃反,吐而渴欲饮水者:茯苓240g,泽泻120g,甘草60g,桂枝60g,白术90g,生姜120g。上六味。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内泽泻,再煮取二升半,温服八合,日三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茯苓泽泻汤)
⑤治盗汗:茯苓75g,为末。每服6g,浓煎艾汤调下。(《普济方》陈艾汤)
⑥治头风虚眩,暖腰膝,主五劳七伤: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。(《纲目》茯苓酒)
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