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类药物多甘味,药性多温、平。补阳药及大多数补气药、补血药的药性偏温;补阴药药性偏寒凉。补气药、补阳药、补血药、补阴药共同的功效为补虚扶弱,分别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亏虚,主治虚弱诸证。
根据补虚药的功效及其主治证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。
多为性味甘温或甘平之品,具有补气功能,适用于气虚诸证,尤适宜于脾气虚或肺气虚的病证,如书中介绍的人参、西洋参、党参、太子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山药、白扁豆、甘草、大枣、蜂蜜。
多味甘或咸而性温,能扶助人体阳气,消除或改善阳虚诸证,尤以温补脾肾之阳为主,主要用于脾肾阳虚证,如书中介绍的鹿茸、巴戟天、杜仲、肉苁蓉、菟丝子、冬虫夏草。
多味甘,性多温或平而略偏寒凉,质地滋润,能补肝养心,益脾而滋养生血,能改善或消除血虚证候,如书中介绍的当归、熟地黄、何首乌、白芍、阿胶、龙眼肉。
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,改善脏腑功能,增强体质,提高抵抗疾病能力,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,称为补虚药。
虚证是指人体因精气不足而出现的正气虚弱的证候,包括气虚、阳虚、血虚、阴虚四类。
多数性味甘凉,质地较润,具有补阴、滋液、润燥等作用,能够消除或改善阴虚症状,如书中介绍的北沙参、百合、麦冬、石斛、玉竹、黄精、枸杞子、女贞子、桑椹、黑芝麻、龟甲、鳖甲。
1.无虚证者不宜滥用;实邪、正气未虚者,误用补虚药有“闭门留寇”之弊。
2.注意顾护脾胃,部分补虚药药性滋腻,不易消化,应用时需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。
3.补益药入汤剂,应适当久煎,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。